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,请下载APP继续阅读。APP内容更加精彩,期待你的到来。点击确认开始下载。

第二百三十二章 问题多多(2 / 3)

纳米崛起 岭南仨人 2250 字 2021-06-10

片生产线,被用于伏羲芯片的流片。

当黄修远穿戴好防护服,进入检测室内时,生产线上,已经流片了二十多块大集片。

没有经过深加工的大集片,被激光切割机切割成为一块块半成品芯片,黄修远拿起一块半成品芯片。

芯片非常小,比手指头还小一圈。

陆学东在一旁小声的介绍道:“伏羲芯片集成了10.6亿个晶体管,在初步测试运行过程中的表现良好。”

“测出来的问题呢?”黄修远放下那块半成品芯片。

陆学东拿出一个平板电脑,调出了相关的测试情况,上面罗列着上百个大大小小的问题。

对此,他倒是没有什么意外,要是第一次设计芯片,还是这种高难度的CPU芯片,可以一步到位,那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
哪怕是成熟的设计方案,在实际流片过程中,也可能因为加工的误差,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。

或者是一次轻微的震动,或者是因为一颗灰尘颗粒,或者是设备的老化,这些都有可能导致结果出现差别。

纺织法还好一点,如果光刻法,不仅仅加工环境要求非常高,加工成本也居高不下。

在流片上面,纺织法单次流片成本,才20~40万左右,而光刻法没有几千万,是没有办法搞得的。

流片成本低,也是新芯片体系的优势之一。

华为、中兴、紫光和大唐他们,基本就是设计和流片交替进行的,比如紫光的高端储存芯片,单单是这个月,就流片了5次之多。

如果是光刻法,按照紫光这个流片频率,等他们的芯片设计成熟,估计流片成本就是几十亿了。

可以低成本的流片,让一众半导体企业的设计,有更加多的机会进行流片,这就是低成本试错的优势。

通过这种方式,很多菜鸟半导体设计人员,迅速成长起来。

反正就是使劲的造,一次不行,就流片10次、100次。

黄修远看完了前面的十几条问题,看出了伏羲芯片的问题,主要是因为第一次设计,要保证10.6亿个晶体,可以各司其职的工作,不出现相互干扰,非常的困难。

“有五分之一的晶体管,因为相互干扰,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效,果然还是不成熟。”黄修远无奈的摇摇头。

陆学东也是一脸的尴尬。

“董事长,我们也没有想到会这么严重,在超算模拟计算中,并没有检测出问题来。”张镜鉴解释道。

黄修远一边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