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,请下载APP继续阅读。APP内容更加精彩,期待你的到来。点击确认开始下载。

第四百零一章 不懂神学的天兄(1 / 3)

郭康一开始觉得,这种想法有些太夸张了。但观察的多了,他才发现,很多人是真的这么想。

紫帐汗国能够重建秩序,本来就是非常意外的情况了。很多希腊人认为,这些外族人像十字军一样毁灭罗马,才是正常的情况。如今的表现,只能说是天父赐予的奇迹。既然如此,就更要好好把握。

像帕特里克修士这样的人,反而是最关心罗马、出谋划策最积极的人。

紫帐汗国不可能去禁止他们的研究。因为希腊文化也是罗马的重要部分,而紫帐汗国是不可能打击和消灭这种文化的——别的不说,你打击之后用什么补充?

建设比破坏要难多了。正如发起战争之前,就应该想好如何结束战争一样,在试图破坏一个文化之前,最好也想想怎么建立新的文化。塞里斯历史上,并不缺少这样的反面例子。和新教化导致的破坏一样,很容易导致秩序崩坏。

在简单化的思维中,思想文化方面,也只有“治——乱”两极,好像只要有统一的思想意识,就会走向僵化;必须四分五裂,才能百家争鸣。然而,春秋战国时,反而是思想上的共同意识强化的时候。

“礼崩乐坏”导致原本的封建秩序开始失控,但各个诸侯国里,对于诸夏文化的认同却一直都在。

百家用的都是同一套教材,学习的都是来源于周朝太史的学说,连基本的尧舜圣王观点都是差不多的。早在春秋时,管子和孔子就都在论述,应该“车同轨、书同文”。对于这些关键的共同意识,他们是十分清楚的。

而在统一之后,思想领域的争论也没有消失。汉武帝那个“独尊儒术”根本就不是政策,只是董仲舒在元光元年,也就是公元前134年提出的建议而已。

为什么强调这一年呢?因为前一年,窦太后才去世。窦太后还活着的时候,儒家已经试过一次了,结果支持儒家的三公被窦太后干掉了两个。大家实在没办法,只能等到老太太去世之后再说……

而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?当年,董仲舒就被汉武帝踢出长安,去给以粗暴蛮勇著称的哥哥江都王刘非当国相了。好在董仲舒名声比较好,刘非没有为难他,才在这个高危岗位上活了下来。

一直到东汉末年,朝野流行的各种家学之中,可以归入儒家的都没有过半。比如诸葛亮,虽然后来被人们称为儒将,但他的家学是申韩之学。所以,诸葛亮很长时间只入武庙,而稍晚的杜预,则文武两庙都入了。因为诸葛亮确实没有多少儒家经学上的贡献——他就不是学这个的……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