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,请下载APP继续阅读。APP内容更加精彩,期待你的到来。点击确认开始下载。

第七章 不用秦制的人,只能维持一个相对失败的国家(1 / 5)

紫帐汗国现在推行的历法,是刚建帐的时候,以元朝《授时历》为基础,进行改编的。

而且,这个改编,其实也就是做一些名称的本地化,把一月改成雅努斯之月什么的。毕竟那会儿,紫帐汗国的文治水平,也不足以做什么。

不过,授时历其实也比较早了。这部立法还是元初制作的,当时元朝刚刚灭掉南宋,忽必烈就命令许衡等人,收编南宋的历算官吏,基于南宋的《成天历》,制定新的历法。

从《授时历》制定到紫帐汗国采用它,有六七十年;到现在,已经有一百多年了,至少郭康觉得,确实有点长。要换做寻常的中原王朝,应该早就大修乃至重置了。

历法本身,就是需要经常进行修订的。像两宋三百年,重新制定的历法就有十部。不过这年头大家文化水平都有限,连明朝自己,也只是把《授时历》改了个名叫《大统历》,然后就一直摆烂下去了。所以,这么用着,暂时也没有太大问题。

能做到这一点,估计还是因为授时历底子好。当年,为了制定这部历法,主持测量的学者郭守敬等人,向忽必烈上书,说当年大唐开元年间,僧一行等人在全国设立13处观测点,收集天文数据,用于制定大衍历。现在大元疆域,已经超过了大唐,应该进行更大规模的观测,以获得更精确的数据。

元初众人,都有个奇怪的情结,就是什么都喜欢和大唐比,忽必烈就是里面带头的那个。看到这個建议,就很高兴,当即批准下来。在忽必烈的支持下,郭守敬等人设立了27个观测所,向东进入朝鲜半岛,向西进入河西;最南的观测所深入大海,设置在了南海的岛屿之上,最北的观测所超过了北海,来到了西伯利亚腹地,史称“四海测验”。在这个基础上,经过三年的努力,完成了授时历的编订。

这部历法的精准度,和三百年后的格里高利历相同,而格里高利历就是后世一直沿袭的公历。历史上,用到明末那会儿,历法才开始出现明显的差错。

虽然这会儿还是定义上的“古代”,但数学与科学技术的发展,其实也是越来越快的。授时历制定时的观测工具和算法,也不如后世的先进。但大元确实太大了,四海测验获得的大量数据起到了力大砖飞的效果,把整体误差给压下去了。

当然,光有历法还不行,关键是如何普及。

农业这东西,在后人眼中,往往一种很土、很低端的工作。进行农业活动的人,一般也是保守、落后、愚昧的形象。但在这个时代,农业毫无疑问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