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,请下载APP继续阅读。APP内容更加精彩,期待你的到来。点击确认开始下载。

第393章 明军大阵必破(2 / 5)

上首,面上不动神色,心里却是暗暗松了一口气。

还好,伤亡并不太大,还可以发起几次剧烈的冲锋攻击。

刚才结束的战斗中。

他的正红旗负责攻打正面的温越所部,伤亡人数是最多的,虽然伤亡近千,但其中损失的多是阿哈和跟役,以及一些炮灰。

真正损失的披甲兵和旗丁人数,也就三百左右。

后金八旗组成的结构大概是三类:阿哈,披甲兵,旗丁。

阿哈是满语对奴隶的称呼。

主体人群大多为汉人、朝鲜人等,这些人在战斗中,不配甲,甚至连兵器也不给。

就是作为炮灰使用,或是用来制作器械,或是用来填埋壕沟,那个危险那个多。

后金军每次外出作战的时候,都会带上数量巨大的阿哈,就像这次围困袁崇焕、温越等,后金军就带了一万多阿哈过来。

不过在后金还是大明这边,一般都不把阿哈算在后金军队的人数中,毕竟他们无甲、战斗力低下,都是炮灰,割下来的头颅都是明军嫌弃的。

阿哈是后金军辅兵的主要构成。

后金军驱赶他们填埋壕沟等时,也不怕他们逃跑或是反抗,阿哈的家小全部都被留在后方,不逃跑还能活下去,若是逃跑,家小也会没命。

至于披甲兵,民族多样,大多是东北各降人部族,如鄂伦春人、锡伯人、达斡尔人、赫哲人、苦夷人等,生活在深山老林中。

后金人多称他们为野人。

这些人的战斗力不俗,又不是本族人,所以频繁被抓来当做主要炮灰。

后金军使用的战术,经常是“死兵在前,锐兵在后”。

其中的“死兵”,就多是这些被抓来的野人。

历史上,后金军后期与明国激战多次后,许多部族都消失了。

这些野人虽然披甲,也被称为重甲兵,但算起来也是奴隶,地位就比阿哈高一些,也不准逃跑,不然全族都会被屠灭。

至于旗丁,则是真正的后金八旗的勇士儿郎。

八旗以牛录为单位,三丁抽一,一丁披甲,余者为散丁。

这些披甲兵中,武力高强者被用来组成巴牙喇兵,也就是白甲兵,余者按武力分为步甲、马甲兵。

战时披甲旗丁为主力,余者旗丁作为普通战兵使用。

今天的战斗结束后。

看似他们损失了两千八百多人,其实其中近两千人都是军中的炮灰,阿哈等。

披甲兵和旗丁的伤亡人数都是非常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