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,请下载APP继续阅读。APP内容更加精彩,期待你的到来。点击确认开始下载。

第二十五章 防窃具(2 / 3)

顽贼 夺鹿侯 2032 字 2021-07-25

前走几步,直接用投飞刀的本事都能把削尖木矢扎到靶子上。

这份力道让他想起小时候,十二三岁刚学弓,李鸿基用的那张小轻弓。

不过驿站弓箭匠的乡下手艺,还让李鸿基玩坏了缠着破布条子,卖相粗鄙得很。

可区区二十斤的弓力,就能把箭射的崩响,钉在厚木箭跺上哚哚直响,劲道可比这连弩大。

不过刘举人对这连弩满意极了,走上前把木矢该捡的捡、该拔的拔,抱着连弩笑道:“力道小些不碍事。”

“只要它用着顺手,这才只是单撑弩,给妇人用正好;兴平里不缺下力的庄稼好汉,胳膊上有两膀子力气的人多了。”

“今天回去把家院种的竹都劈了,拿去做二撑、三撑,再让铁匠打一批铁簇,二十步。”

在古中国使用弩的漫长岁月里,它像弓一样,发展得极为成熟,并随唐宋以来火药、火器的出现而逐步减少军国重器的成分,下沉入民间,其构造已成为不难获取的普遍知识。

刘向禹说的二撑、三撑是弩臂增加力道的一种结构,通常来说弩臂也可称翼,翼以坚韧的柔木为材,选取厚度恰到好处的单翼结构自然杀伤力最大。

但良材难寻,若在制作成本与成品效用寻找适中的方式,多撑翼结构则更为合适。

以并不是那么粗的柔木做单翼,单翼下垫依次缩短的厚竹片,有三撑的、五撑的、七撑的,不过到七撑那种厚度,单人拉不开。

这种结构很少装在连弩上,通常适用于克敌、神臂那种一次射两三支弩箭的守营大弩。

刘向禹的三撑连弩,只是艰难时期材料难以获得的无奈之举。

“还要做一批三撑劲弩,卫所有草乌毒,配成药弩发与射艺精湛之辈,使中者立毙,亦有吓退之用。”

刘向禹放下连弩,拢着三寸短须道:“兼建城以守、百弩齐发,任贼猖獗,也不得扰我兴平里。”

百弩齐发?

刘承宗笑得像只偷了鸡的狐狸,百弩齐发必然是个较为夸张的说法,但话都说到这份上,少说四十张弩是要的吧?

四十张弩,甭管单撑还是三撑、连弩还是劲弩,就得有四十个人操控。

何况五大三粗的汉子用单撑连弩是浪费,那东西就该留给半大孩子与妇人,至于格外健壮的妇人与壮男,就还是要用劲弩更合适。

“大,要这么准备,一队机兵肯定不够,怎么也得五队,练弩兵,练弩兵好啊!”

他边说边笑,还扳指头道:“全民皆兵,势在必行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